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九九久久亚洲综合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 <bdo id="accae"><noscript id="accae"></noscript></bdo>
  •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新聞資訊 > 關于印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通知

    新聞資訊

    關于印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通知

    時間:2021-02-19 18:17 | 瀏覽量:861

    2021011313:55

    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

    2021-2023年)

    《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印發以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顯著,2018-2020年起步期的行動計劃全部完成,部分重點任務和工程超預期,網絡基礎、平臺中樞、數據要素、安全保障作用進一步顯現。2021-2023年是我國工業互聯網的快速成長期。為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為目標,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統籌工業互聯網發展和安全,提升新型基礎設施支撐服務能力,拓展融合創新應用,深化商用密碼應用,增強安全保障能力,壯大技術產業創新生態,實現工業互聯網整體發展階段性躍升,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

    2023年,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量質并進,新模式、新業態大范圍推廣,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新型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初步建成,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5G全連接工廠。標識解析體系創新賦能效應凸顯,二級節點達到120個以上。打造35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窘ǔ蓢夜I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20個區域級分中心和10個行業級分中心。

    ——融合應用成效進一步彰顯。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廣泛普及。重點企業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新模式應用普及率達到30%,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基礎更加堅實,提質、增效、降本、綠色、安全發展成效不斷提升。

    ——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工業互聯網基礎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網絡、標識、平臺、安全等領域一批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突破,工業芯片、工業軟件、工業控制系統等供給能力明顯增強?;窘⒔y一、融合、開放的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關鍵領域標準研制取得突破。

    ——產業發展生態進一步健全。培育發展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形成12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培育5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

    ——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工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有效實施,聚焦重點工業領域打造200家貫標示范企業和100個優秀解決方案。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的安全服務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工業互聯網安全創新示范園區?;窘ǔ筛采w全網、多方聯動、運行高效的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監測服務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網絡體系強基行動。

    行動內容:

    1.加快工業設備網絡化改造。支持工業企業對工業現場啞設備進行網絡互聯能力改造,支撐多元工業數據采集。提升異構工業網絡互通能力,推動工業設備跨協議互通。研制異構網絡信息互操作標準,建立多層級網絡信息模型體系,實現跨系統的互操作。

    2.推進企業內網升級。支持工業企業運用新型網絡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建設企業內網,探索在既有系統上疊加部署新網絡、新系統,推動信息技術(IT)網絡與生產控制(OT)網絡融合。建設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

    3.開展企業外網建設。推動基礎電信企業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靈活、高安全的網絡服務。探索云網融合、確定性網絡、IPv6分段路由(SRv6)等新技術部署。推動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標識解析節點、安全設施等接入高質量外網。探索建設工業互聯網交換中心,研究互聯互通新機制。

    4.深化“5G+工業互聯網。支持工業企業建設5G全連接工廠,推動5G應用從外圍輔助環節向核心生產環節滲透,加快典型場景推廣。探索5G專網建設及運營模式,規劃5G工業互聯網專用頻率,開展工業5G專網試點。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提供5G網絡化改造、應用孵化、測試驗證等服務。

    5.構建工業互聯網網絡地圖。打造覆蓋全國各地市和重點工業門類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公共服務能力,構建工業互聯網網絡建設、運行、應用的全景視圖,為建網、用網、管網提供全面支撐服務。

     

    專欄1

    工業互聯網網絡互聯互通工程

    實施工業互聯網企業內網標桿計劃。支持工業企業綜合運用5G、時間敏感網絡(TSN)、邊緣計算等技術,提升生產各環節網絡化水平。實施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示范計劃。支持地方和龍頭企業建設10個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開展面向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網絡互聯試點示范。探索建設工業互聯網交換中心。選擇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探索建設工業互聯網交換中心,支持企業利用交換中心實現網絡互通、平臺互聯。建設工業互聯網網絡信息模型實驗室。面向儀器儀表、數控機床、機器人等領域開發100個以上網絡信息模型。持續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針對重點行業培育30個左右典型應用場景。編制發布“5G+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

    時間節點:2023年,打造50個企業內網改造建設標桿,高質量外網基本覆蓋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成8“5G+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

    責任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應急部、國資委。

    (二)標識解析增強行動。

    行動內容:

    6.完善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實施《工業互聯網標識管理辦法》,建立標識編碼分配協調機制。提升國家頂級節點服務能力。引導建設運營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和遞歸節點。建設兼容開放、服務全球的標識解析服務系統,推動標識解析與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融合創新,提升數據綜合服務能力,增強對域名等網絡基礎資源的支撐能力。

    7.加速標識規模應用推廣。深化標識在設計、生產、服務等環節應用,推動標識解析系統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APP等融合發展。加快解析服務在各行業規模應用,促進跨企業數據交換,提升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質量管理水平。加快主動標識載體規?;渴?,推進工業設備和產品加標識。增強標識讀寫適配能力,推動標識在公共領域應用。

        8.強化標識生態支撐培育。加快推動標識解析核心軟硬件產業化。支持標識解析中間件研制及規?;瘧?,加強標識解析系統與工業企業信息系統適配。增強標識資源對接、測試認證等公共服務能力,建立產業鏈供應鏈標識數據資源共享機制。

    專欄2

    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增強工程

    持續建設標識解析節點。加強根節點建設和對接,提升國家頂級節點對標識、域名等網絡基礎資源支撐能力,打造基于標識的工業互聯網運行分析平臺。引導企業建設二級節點不少于120個、遞歸節點不少于20個。構建基于標識解析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支持各地部署不少于20個融合節點,提供基于區塊鏈的標識資源分配、管理、互操作等基礎服務。加強標識規?;瘧猛茝V。培育一批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拓展冷鏈物流、應急物資、智慧城市等領域規?;瘧?。組織開展全國工業互聯網標識創新大賽,遴選100個典型應用案例。推動主動標識載體規模部署。面向汽車、船舶、儀器儀表等重點領域,加快推動基于5G、窄帶物聯網(NB-IoT)等技術的主動標識載體規?;瘧?,部署不少于3000萬枚,建設各類主動標識載體可信管理平臺。加強標識產業生態培育。構建軟硬件協同開發平臺,研制一批高性能、高可靠專用設備。建設標識數據服務資源池,提升行業、產業數據服務效率。

    時間節點:2023年,國家頂級節點具備標識、域名、區塊鏈等綜合服務能力,標識注冊總量超過150億,日均解析量達到千萬次量級。

    責任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衛生健康委、應急部、市場監管總局。

    (三)平臺體系壯大行動。

    行動內容:

    9.滾動遴選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立動態評價機制,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化工業資源要素集聚,加速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創新變革。

    10.建設面向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聚焦數字基礎好、帶動效應強的重點行業,打造行業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行業知識經驗在平臺沉淀集聚。面向制造資源集聚程度高、產業轉型需求迫切的區域,打造區域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平臺在塊狀經濟產業集聚區落地。

    11.發展面向特定技術領域的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圍繞特定工業場景和前沿信息技術,建設技術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前沿技術與工業機理模型融合創新,支撐構建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新型制造體系。

    12.提升平臺技術供給質量。加強平臺設備接入、知識沉淀、應用開發等支持能力。突破研發、生產、管理等基礎工業軟件,加速已有工業軟件云化遷移,形成覆蓋工業全流程的微服務資源池。推動基礎工藝、控制方法、運行機理等工業知識的軟件化、模型化,加快工業機理模型、知識圖譜建設。深化平臺+5G”“平臺+人工智能”“平臺+區塊鏈等技術融合應用能力。

    13.加快工業設備和業務系統上云上平臺。制定工業設備上云實施指南、工業設備數據字典,培育設備上云公共服務平臺,推動行業龍頭企業核心業務系統云化改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業務系統云端遷移。鼓勵地方政府通過創新券、服務券等方式降低上云門檻和成本,創新挖掘機指數”“空壓機指數等新型經濟運行指標。

    14.提升平臺應用服務水平。開發和推廣平臺化、組件化的工業互聯網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培育解決方案服務商,建立平臺解決方案資源池和分類目錄,開展服務商能力評價。編制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支持建設平臺監測分析系統,提供平臺產業運行數據分析服務。

    專欄3

    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化升級工程

    加快平臺推廣應用。引導跨行業跨領域平臺匯聚更廣范圍生產要素資源,面向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信息、能源、醫療醫藥、建筑等重點行業及產業集聚區,支持建設50家行業和區域特色平臺,支持建設云仿真、數字孿生、數據加工、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PHM)等技術專業型平臺,加快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深化多層次平臺試驗驗證。面向發展基礎良好的特定區域,支持建設20家區域一體化平臺,開展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的試驗驗證,促進區域要素資源有序流動與協同發展,加速區域產業資源共享和設備上云,促進區域產業協同和生態建設。培育平臺創新解決方案。強化平臺工業數據集成管理及工藝、控制、運維等工業機理建模能力,研發構建數字孿生創新工具,打造一批平臺+產品”“平臺+模式”“平臺+行業/區域創新解決方案。建設平臺數據監測與運行分析系統。完善平臺數據字典,開展平臺基礎能力、運營服務、產業支撐等運行數據自動化采集,研發平臺運行監測及行業運行分析模型,編制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指數。

    時間節點:2023年,工業企業及設備上云數量比2020年翻一番,打造35家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70個行業區域特色平臺、一批特定技術領域專業型平臺。

    責任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國資委。

    (四)數據匯聚賦能行動。

    15.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持續提升國家中心的數據匯聚、分析、應用能力,推進區域分中心與行業分中心建設。研究工業互聯網數據權屬確定、價值評估、資源交換、效益共享等機制,制定數據交換接口標準規范,推動國家中心、各區域和行業分中心之間數據資源的高效流通。

    16.打造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綜合服務能力。面向政府提供工業經濟和產業運行監測指揮、應急事件預警協調等服務,面向行業提供數據管理能力提升、工業資源共享、解決方案推廣等服務,為企業提供設備與業務系統上云、產融合作、供需對接等服務。

    17.培育高質量工業APP。推動共性經驗知識沉淀提煉,發展普適性強、復用率高的基礎共性工業APP,以及基于知識圖譜和智能算法的可適性工業APP。打造一批經濟價值高、推廣作用強的行業通用工業APP。面向特定領域、特定場景個性化需求,培育一批企業專用工業APP。發展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工業智能解決方案,支持開源社區、開發者社區建設,發展工業APP商店,促進工業APP交易流轉。

    18.推動平臺間數據互聯互通。構建平臺數據字典互認機制,統一工業數據、算法模型、微服務等調用接口。鼓勵開展聯合攻關、互補合作,制定平臺間接口規范,推動機理模型和工業APP的跨平臺調用與訂閱,打造協同發展、多層次系統化平臺體系。

    19.持續深化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聚焦本質安全水平提升,針對原材料、危險化學品、礦山、民爆、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生產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及評估體系,建立風險特征庫、失效數據庫、安全生產評估模型和工具集,提升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水平。

    專欄4

    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

    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面向能源、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醫藥等流程行業及電子、汽車、裝備、建筑等離散行業,建設行業大數據分中心,加強行業數據資源管理。加強工業互聯網推廣應用與銀行保險機構數字化轉型的聯動銜接,搭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中小微企業數據集成和共享平臺,探索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在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基礎較好領域,建設一批統一規范的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中心,匯聚數據資源達到PB級。建設場景驅動的高質量數據集,鼓勵開展工業算法創新。開展數據創新應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災備中心,開展數據災備服務,提升應急保障服務能力。

    時間節點:2023年,基本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20個區域級分中心和10個行業級分中心。建設高質量的工業微服務和工業APP資源池,工業APP數量達到50萬個。

    責任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應急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能源局。

    (五)新型模式培育行動。

    行動內容:

    20.發展智能化制造。鼓勵大型企業加大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應用力度,全面提升研發設計、工藝仿真、生產制造、設備管理、產品檢測等智能化水平,實現全流程動態優化和精準決策。

    21.加強網絡化協同。支持龍頭企業基于平臺廣泛連接、匯聚設備、技術、數據、模型、知識等資源,打造貫通供應鏈、覆蓋多領域的網絡化配置體系,發展協同設計、眾包眾創、共享制造、分布式制造等新模式。

    22.推廣個性化定制。鼓勵消費品、汽車、鋼鐵等行業企業基于用戶數據分析挖掘個性需求,打造模塊化組合、大規?;炀€生產等柔性生產體系,促進消費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打通,推廣需求驅動、柔性制造、供應鏈協同的新模式。

    23.拓展服務化延伸。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搭建產品互聯網絡與服務平臺,開展基于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產品模型構建與數據分析,打造設備預測性維護、裝備能效優化、產品衍生服務等模式。

    24.實施數字化管理。推動重點行業企業打通內部各管理環節,打造數據驅動、敏捷高效的經營管理體系,推進可視化管理模式普及,開展動態市場響應、資源配置優化、智能戰略決策等新模式應用探索。

    專欄5

    工業互聯網新模式推廣工程

    面向領先制造企業與特色中小企業組織新模式應用標桿遴選,依托龍頭企業、研究機構等制定發布新模式應用實施指南,加強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探索與推廣。鼓勵地方開展工業互聯網新模式應用宣貫與培訓,支持建立一批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模式應用體驗中心,鼓勵創新應用探索實踐。

    時間節點:2023年,面向垂直細分行業,形成100個左右新模式應用試點示范,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和應用場景,實現在200家以上工業企業復制推廣。

    責任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資委。

    (六)融通應用深化行動。

    行動內容:

    25.加強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支持大型企業引領推廣、中小企業廣泛應用的融通發展模式,鼓勵領先企業推廣供應鏈體系和網絡化組織平臺,打造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化平臺、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帶動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能力提升和訂單、產能、資源等共享。

    26.加快一二三產業融通發展。支持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推廣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先進生產模式、資源組織方式、創新管理和服務能力,打造跨產業數據樞紐與服務平臺,形成產融合作、智慧城市等融通生態。

    專欄6

    工業互聯網融通應用工程

    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為支撐,推動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服務商,培育推廣一批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化平臺、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中小企業。實施一二三產業融通發展計劃。鼓勵開展融通應用示范培訓宣貫,支持建立一批面向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的融通應用展示中心。鼓勵開展工業互聯網融通應用大賽,探索基于工業互聯網的一二三產業融通集成應用場景,打造產融合作、工業旅游等典型模式。持續開展行業融合應用試點示范。在流程制造行業普及高價值設備資產管理、安全環保管理優化、全流程一體化優化等模式,提升裝備裝置、控制系統的數字改造與連接水平。在離散制造行業推廣在制品質量檢測、設備健康管理、規?;ㄖ?、供應鏈追溯、跨領域融通服務等模式,推動企業加快生產全過程數字化改造與精準管控。支持行業協會、研究機構、龍頭企業等制定發布行業應用推廣指南。

    時間節點:2023年,面向重點行業形成150個左右行業特色明顯、帶動效應強的融合應用試點示范。打造一批支撐融通應用的模型資源庫與服務平臺,形成40個左右融通應用典型場景。

    責任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應急部、國資委。

    (七)關鍵標準建設行動。

    行動內容:

    27.強化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國家工業互聯網標準協調推進組、總體組、專家咨詢組作用,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標準規劃體系研究及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標準化重要事項的統籌協同。

    28.完善標準體系。結合5G、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趨勢,完善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明確標準化重點領域和方向,指導標準化工作分領域推進實施。

    29.研制關鍵標準。加快基礎共性、關鍵技術、典型應用等產業亟需標準研制。強化工業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推廣實施《專利導航指南》系列國家標準(GB/T39551-2020),提升行業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推動工業互聯網知識產權數量、質量同步提升。

    30.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電信聯盟(